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楼市新闻  

让百年建筑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

2021-11-15 20:51 来源: 文汇报 / 记者: / 编辑: 叶佳琪

导语

开放的木刻讲习所旧址周末吸引了年轻人前来参观。未来,这里将囊括沉浸式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咖啡空间等,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新可能。

  开放的木刻讲习所旧址周末吸引了年轻人前来参观。                               

  周日午后,幽静的长春路上,木刻讲习所旧址有些热闹:络绎不绝的观众进楼参观,不时有居民来办理社区事务,还有一场小型讲座正在直播……自9月底对外开放以来,木刻讲习所旧址不仅是“可阅读”的老建筑,更成为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社区会客厅”,成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新发力点。

  虹口区至今保留着一大批百年建筑。如何让这些老建筑在新时代发挥新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联?近期,该区通过城市更新、空间重构活化一批老建筑,承载起党史学习教育、人文交流、居民议事、国际文化传播等功能,打造近悦远来的“会客新空间”。

  茶叶蛋香气中听讲座,“这么有烟火气还是第一次碰到”

  昨天下午,一场有关木刻文化的讲座在木刻讲习所旧址二楼“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举行。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奚耀艺围绕木刻版画在中国的发展、流行及其意义,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这个有着一定专业度的小范围讲座,除了吸引专业人士前来学习交流外,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报名参加。

  从公众号上看到讲座信息后,青年设计师秦先生马上报名。他此行的目的,除了了解木刻文化,还想好好看看这栋老建筑。他说,原本路过这里时只能远观,信息量有限,现在能走进来仔细观察细节,让他对木刻讲习所旧址有了更多直观感受。讲座中,他通过与主讲人的互动,更加深了对这处红色遗址的了解。特别是得知身旁的壁炉就是原件、社区会客厅就是当年人家的客厅时,秦先生感慨在这里仿佛置身历史河流中,大大丰富了“建筑可阅读”的内涵。有趣的是,他还闻到了茶叶蛋的香气。原来,这里的三楼仍有民居,“这么有烟火气的讲座还是第一次碰到”。

  家住附近的蔡老伯是这里的常客,一个多月来经常来这里“报到”——这里有1931年木刻讲习会陈列馆,可以了解身边的红色故事;这里有“一网通办”智能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理社区事务;这里是余庆坊居委会“沉浸式办公”的地方,可以和居委会干部“零距离”沟通;每到周末还有高质量的活动,是享受高品质“15分钟生活圈”的新场域。

  老建筑不仅要“可阅读”,更要通过深度开发实现“可会客”

  “老建筑不仅要‘可阅读’,更要通过深度开发实现‘可会客’。”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社会力量、活化红色资源,让一批老建筑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和社区公共服务相融合,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社区会客厅”,升级“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原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游泳池,已成了附近居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这处文物保护单位曾荒废了20多年,经过修缮,两栋两层老建筑焕然一新,还装上了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等设备,加入了室内投篮、跑步器、红外理疗等器具,打造周边居民强身健体之所的同时,也叠加了“会客厅”的功能。

  今年重装开业的“1925书局”也是一例。这家在上海连续开业时间最久的实体书店,现在通过深度挖掘红色文脉,以全息影像、AR(增强现实)互动等科技手段赋能党建,并引进了本土品牌“上海咖啡”。这里以“书店+”的多元业态,成为周边居民、白领学习党史、聚会交流、休闲娱乐的新选择。

  当前,“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正在筹备中。该项目由内山书店旧址和新华书店山阴路店整体贯通而成,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未来,这里将囊括沉浸式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咖啡空间等,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新可能。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