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交通配套  

杭州西站的这些节能技术 每年能减少碳排放2300余吨

2022-06-28 09:18 来源: 杭州日报 / 记者: / 编辑: 吴洵非

导语

在站城融合的创新模式下,杭州西站积极推动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促进节能降碳、降本增效。

  能发电的“太阳帽”、让自然光直达地铁层的“云谷”、照度自动调整的智能照明系统……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在站城融合的创新模式下,杭州西站积极推动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应用,促进节能降碳、降本增效,仅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一年就可节约标准煤83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0余吨。

  三星级绿色建筑

  2021年5月,“新建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高铁连接线杭州西站站房及相关工程”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这标志着杭州西站枢纽在设计、建设中践行和应用绿色发展理念获得权威认可。

  绿色建筑评估认证主要基于建筑全寿命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二星、三星三个等级。其中,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最高级别。

  杭州西站站房成为全市首座交通枢纽类三星级绿色建筑,开启杭州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新起点。在设计理念上,西站“站城融合”的理念,通过“站场拉开”“站场抬高”“多维交通”复合型开发,使多方主体能够共享城市立体空间的经济效益和开发价值。在细节上,西站设置云门、云谷空间,让自然光、自然风进入站房;空中的景观慢行道,减少了步行距离,又营造了多层次的观景休闲空间。

  会发电的火车站

  从空中俯瞰,杭州西站屋顶呈蓝渐变色、虚实相生,极具“云之城”的轻盈宁静。阳光下,它怎么闪闪发光呢?原来是光伏发电装置。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火车站若要绿色低碳,推进绿色交通发展,一个途径是购买绿电,另一个途径是建设绿色发电项目。

  杭州西站充分利用站房建筑屋顶资源,铺设7540块400Wp(峰瓦,峰值功率单位)单晶硅光伏组件,铺设面积达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为3兆瓦。该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运营模式,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231万度,可供车站广告、商业、空调等使用,有效降低车站用电成本;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3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300余吨。

  阳光照进“地下铁”

  交通枢纽体量巨大,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仅室内采光通风就是一笔不小的能耗支出。而合理的设计、使用“被动式”的自然采光,是大家公认的最为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的环保设计。

  杭州西站利用湖杭场与杭临绩场两个铁路站场中间拉开的约28米空间,形成由地下层至高架层贯通的“云谷”。自然光通过站房拱形天窗照射进来,可一直达到地下地铁层。不仅更为绿色节能,而且增强了旅客的方向感,明亮的氛围更可以让开阔的空间变为人们喜欢且愿意驻留的步行区。

  不仅如此,杭州西站天窗还加了一层遮光膜,让阳光不是直射,而是在站房“弥漫”开来。配合在屋面吊顶穿孔板上加上类似雪花叠加的纹理,整个候车层看起来如同飘浮在云上一般,轻盈通透。

  绿色节能“黑科技”

  此外,杭州西站还引入智能照明等多项“黑科技”。

  “杭州西站智能照明系统,可根据人流量、列车进出站、天气变化,调整开灯数量、调节灯光照度。”筑境设计的设计师介绍,当列车进站时,系统会增开站台灯,无车时,自动关闭部分灯光,使照度等级调整为最低保证照度。在地下车库,采用无感节能控制,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在“指挥后台”,聪明的“智能大脑”还接入车站FAS(火灾报警系统)、BAS(楼宇自动化)系统及车站智慧中脑系统,实现智能化的消防排烟及日常自然通风功能。通过室内外智能型风感、雨感、温度、湿度感应器及PM2.5探测器,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数据,并通过智慧系统实时分析控制、控制自然通风窗开启关闭及开启适宜的角度。

  其实,杭州西站的绿色节能低碳元素远不止这些。杭州西站枢纽规划上保护真山、利用原河,顺应自然,在站房中轴线规划布局生态文化走廊,在站房候车厅和站台上都可望得见绿水青山。

  西站还大力倡导绿色出行,轨道、公交优先,车车分流,人车分流,快速路直通送客高架平台。站区创造舒适的慢行系统,机动车道下穿,进而把地面还给行人。

  杭州西站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它会成为一座怎样的“绿水青山园中站”,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