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看“浙”里|杭州:宜居之城因人而美,未来社区如何写好“人”字?
导语
种种美好设想,正在杭州的未来社区里落地成为现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未来社区建设与共同富裕目标内涵高度一致,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8年,《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创建未来社区,首次以“未来”一词所蕴含的无限美好遐想,为社区发展指明奋斗方向;并于2019年3月,正式开展首批试点项目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场所。打造未来社区,是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是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的有效路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载体。
回顾两年多来未来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浙江先后开展四批共281个试点和创建项目,包括整合提升、拆除重建、拆改结合、规划新建、全域创建等多种类型,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
究竟什么样的社区才是未来的理想社区?未来社区的生活是怎样的?已经入住的居民对生活是否满意?社区今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021岁末,天目新闻奔赴浙江多地,实地探访未来社区建设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呈现这项新生事物的新鲜面貌。
总策划/吾维 杭州报道团队/吴洵非 姚曹洁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道“住在杭州,吃在广州”。古往今来,杭州都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宜居之地。
如今的杭州,正处在高歌猛进的飞速发展阶段,人才流入源源不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里既有承载千年文脉的独特美学,又有面向未来开拓的襟怀魄力。未来社区,是新时代杭州宜居的一张名片。
自从浙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工作以来,作为省会的杭州一直承担着挑大梁的角色。截至目前,在已公布的前四批未来社区创建试点名单当中,杭州共有50余个社区上榜,为全省之最。
杭州之美,不仅在西湖山水,更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模式。以人为核心,同样是未来社区的基本理念,在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拿出绣花针功夫,写好这个“人”字?
村民自治,培育认同感、归属感
良渚文化村鸟瞰图
从武林广场出发,取道西北约20公里,就来到了余杭区良渚文化村社区。冬日下的玉鸟流苏广场上, 69岁的赵阿姨带着几十位老人一起打腰鼓。老姐妹们统一着装、精神抖擞,练起动作来一板一眼、毫不含糊。
“我们从十年前就开始练了,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十多人。”赵阿姨自豪地说,入住十年来,她一直在文化村坚持公益教学,免费教村民们腰鼓和木兰拳。她们这支“木兰英姿队”如今已是小有名气,参加过不少比赛,收获了大大小小的奖状, 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学习。
赵阿姨和老姐妹们的“木兰英姿队”
在良渚文化村,像赵阿姨这样的“村民老师”还有很多。社区充分发掘村民中的专业人士或兴趣爱好者,组建“村民课堂”并建立达人资源库。目前,库内已有360余名达人,依托村民学堂、村民书房、大屋顶晓书馆等42个空间载体,开展各类课程。
“人人为师”,是村民课堂的核心理念。村民既可以是传道授业的老师,也可以是孜孜不倦的学生。这种村民自治的形式,恰是良渚文化村的特色。良渚文化村有21年的历史,村民们早在10年前就自发推出了《村民公约》,大家纷纷以“村民”的身份为豪。
“良渚文化村有18个小区、2万多人,村民们来自五湖四海。”良渚文化村社区书记徐一峰介绍,从社区调查来看,村民对精神文化、业余生活有相当的追求,对养老育幼的需求也比较高,“社区提升工作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而来,让大家有认同感、归属感。”
聚焦“一老一小”,是社区建设的重点。2021年10月22日,良渚街道首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在文化村正式投用。这是良渚文化村入选浙江第三批未来社区创建名单后,在教育场景上的又一突破。
婴幼儿成长驿站
走进文化村白鹭郡东小区里的这家成长驿站,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富多彩的教学设施,还有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
“我一直很喜欢孩子,也对研究‘人类幼崽’非常感兴趣,生娃之后就辞职专心带娃,慢慢地想让社区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家门口的成长空间。”成长驿站的运营老师马婷,既是良渚文化村村民,也是一名宝妈,在这里已经居住了七年。
正式运营之后,成长驿站每天要迎来15-20组家庭的小朋友,根据早教发育的需要,为他们安排音乐启蒙、生活习惯、感官课、运动体操等指导与服务。“我们这里的邻里氛围特别好,小朋友在一起一点也不孤单。”一说起孩子们,马婷总会不自觉地露出微笑。
因地制宜,保留地区特色与记忆
始版桥社区鸟瞰图
城站是杭州最早的火车站之一,一百多年来,祖祖辈辈的杭州人如果想要外出远行,大多会从这里出发。
对于家住城站东南侧望江地区的原住民小黄来说,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去城站并不是为了出城,而是为了进城。
“小时候爸爸跟我说‘进城’,我以为城里是很远的地方,没想到铁路那一边就是,原来这么近。”聊起往事,小黄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对望江门外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她有着深厚的信赖与眷恋。
望江门,是杭州的十大古城门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千年前就曾居住于此,故老相传他和望江门外的始版桥颇有渊源。在老底子杭州人的记忆里,“望江门外菜担儿”是再熟悉不过的话语。
肉联厂、罐头厂、面粉厂、娃哈哈、五丰冰库……望江地区承载了舌尖上的老杭州。同时,这里也曾经是杭州市中心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城市界面亟待改善。
始版桥社区文化艺术中心、人才公寓地块
位于望江地区核心位置的始版桥社区,是2019年浙江省首批24个未来社区创建试点之一,也是首批中唯一的“高密度旧城中心区”改造项目。规划单元面积150公顷,直接受益居民5500人,规划建设9大地块,总建筑面积110万㎡。“始版桥社区建立在老旧小区之上,这样一个‘新事物’究竟该如何打造,几乎没有先例可参考。”中共上城城投集团委员会党委委员姚春宇表示,作为建设方,他们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是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听取他们的所需所盼;二是因地制宜,保留地区特色与记忆。
从场景探索上来看,始版桥社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以“上城之上,空中坊巷”为定位,突出“立体市井、立体花园、立体联通”等核心特色。
始版桥社区工地实景
市井烟火气带来的街坊四邻亲近感,令人难以割舍。始版桥“立体市井”打造纵向的地下一二层与顶层空间以及横向的空中连廊,建立多层级立体化邻里共享空间体系,包含商业、医疗、运动、休闲配套,还有老年活动中心、幼托幼教等,男女老幼皆得其乐。
“立体花园”通过屋顶的空中花园,配合立体绿化设置智能滴灌系统,设计新一代“菜食场”,意在重现“望江门外菜担儿”的场景。这个“菜食场”的雏形,如今在始版桥社区展示馆里就能看到,还可以现场试吃新鲜蔬菜。
城站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汇聚了几代望江人的集体记忆。“立体联通”让城站与社区更紧密,这里汇聚了地铁1号线、5号线、7号线等多条轨交线路,并建设沿婺江路地下通道,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城站、始版桥、杭港高端服务业示范区无缝对接。
“现在去城站,我们不说‘进城’了,因为这里就是家门口。”小黄告诉记者,从城中村到未来社区,她期待自己家能成为城市新封面。
理念先行,千年古镇从“心”焕新
瓜沥文体中心实景图
站在萧山区的光华路与建设四路交叉口,一抬眼就能望见造型方圆分明的两座运动场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与菱形切割外立面格外醒目。这里是瓜沥文体中心,将承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武术和卡巴迪赛事。
瓜沥文体中心西侧一路之隔,矗立着一片业态丰富,同时又色彩斑斓的建筑群,萧山瓜沥七彩社区就位于此。它是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创建试点之一,也是首批唯一的城镇级未来社区试点项目。
“2022年,就能在家门口看亚运会了。”谈起自己的家,七彩社区居民们的语气中透着小兴奋。
七彩社区所在的瓜沥,是浙江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千年古镇,同样是创新的起点,发展的前沿。七彩社区,既是古镇焕新的重要窗口,也展现了瓜沥在亚运会东风和数字化浪潮下的转型升级之路。
七彩社区公交枢纽
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是七彩社区建设最先着手,也最先见成果的一面。整个社区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新加坡新市镇以及TOD模式邻里中心的理念:以公交总站为核心,上盖6层建筑,把公交站、电影院、社区健康服务、老年服务中心以及餐饮、运动、娱乐等商家有机结合为一个综合体,并在2-6层设置大量公共停车空间。
“吃饭逛街看电影,基本上走路5分钟都到了。”居民小陈说,住在七彩社区,生活真的挺方便,“我都不用特地跑萧山了。”
在改善日常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七彩社区还十分重视居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瓜沥千年古镇的人文底蕴,就是最好的纽带。社区选取综合体4楼和5楼里采光好的大平层,打造文化教育中心,形成文化运营的社区邻里体系,组建舞蹈社、武术社、茶艺社等多个社团,常态化开展多项主题活动。
七彩社区文化客厅
“我女儿喜欢参加剪纸、陶艺的公益课,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剪纸,是我们瓜沥的民俗。”居民张姐聊到,通过参加这些公益课,孩子对自己家乡有了更生动具体的了解。
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正在积极改变七彩社区居民的生活。社区在综合体内打造了24小时服务、365天办公的社区智慧公共服务中心,医保社保、市民卡等260多项公共服务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办理。同时,社区“沥家园”数字驾驶舱已经布局实施,通过信用积分完善社区管理,加强邻里良性互动。
“我每天都看社区的消息,比如说有的家长上班太忙回不来,那我去接他们小孩放学,顺便一起吃饭,如果我家遇到同样情况,也有很多邻居来帮忙。”张姐告诉记者,帮助别人或参与公益活动都能获取社区积分,积分就像是居民的一道身份认证,“我们平时互帮互助的氛围都很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七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记者手记
在杭州这历史名城里,不仅能抚今追昔,还能感触未来。未来社区这个“新事物”,正在带来新的美好愿景与畅想。
杭州的美,不仅在西湖、在大运河、在钱塘江,斑马线前的车让人、遍布大街小巷的移动支付、最多跑一次的高效办事,同样是令人惊艳的都市风景。
以人为本,是这座城市的独特审美。可喜的是,这份审美与未来社区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在几天的探访过程中,记者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有漂亮的建筑、智能化的硬件设施,还有呼朋唤友的孩子、开心试吃自种蔬菜的小姑娘、认真练习腰鼓和木兰拳的阿姨们……
生活因人而美,未来值得期待。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