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电话亭"如今有了新使命,上海让公共服务彰显善意温暖
导语
满足老百姓多元化、差异化诉求
近日,上海街头公用电话亭有了新的“使命”,摇身一变成了“打车亭”,引起广泛关注。该公用电话亭除了可以拨打电话和一键叫车之外,还具有链接WIFI上网、给手机充电等功能,同时为了给突然手机没电的市民提供帮助,这里拨打电话还可以免费通话三分钟。
从排队打电话到如今的门可罗雀,公用电话亭的境遇,说到底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伴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亭的使用率大大下降。悦读亭也好,打车亭也罢,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物尽其用和公共空间的优化配置,彰显了公共服务理念的重塑与更新。
当今的中国横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数个反差鲜明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打车亭”既能裨益那些智能手机没电或者遗失的人们,也能够帮助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满足老百姓多元化、差异化诉求,让公用电话亭更有使用价值,显然是公用电话亭“变身”的努力方向。
“打车亭”全程不需要APP操作,不需要输入起点终点信息,可以在公话亭拨打114,由人工坐席代叫出租车。对于那些“慢了一拍”、需要关爱和帮助的老年群体来说,“打车亭”为他们留出了一条“慢车道”;“打车亭”让老人们轻松地享受智慧出行的成果,能够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可预期、可控制;可是,当智能手机没电了或者不慎遗失,意味着当事人失去和这个世界的联结,处于一种“失联”和“脱嵌”的状态。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打车亭”提供了一条权利救济的渠道——免费通话三分钟,见证了公共服务的贴心和暖心,传递了城市的善意和温暖。
人口流动的加速,导致我们经常置身一个周围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不确定性成为主要的社会风险。在社会信任整体水平不高的格局下,面对素不相识陌生人借手机的求助,基于先例的“惯性联想”,基于成见的“恶意揣测”,让一些人秉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谨小慎微的态度,不愿意惹麻烦,放弃了成人之美。在此背景下,“打车亭”能够满足老百姓小众需求,真正做到了“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每个人都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公用电话亭没必要一“拆”了之,而是可以通过改造升级让公用电话亭“旧貌换新颜”。让公用电话亭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需要公共部门多一些城市治理的智慧、技术和办法,将便民利民的好事实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当公用电话亭越来越实用、越好用,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