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恢复开放 重新发现“家门口好去处”
导语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恢复开放。同理,未来,假设我们身边的“家门口的好去处”也能创造条件、机会和平台,发现、培育、扶持、推荐出一批不拘一格的“家门口的达人”,懂历史、会烹饪、擅长园艺曲艺的都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信我们上海市民的休闲生活一定会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上一层楼。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恢复开放。园内防疫措施到位,游客秩序井然。
雨后的杨浦滨江分外清新惬意,不少市民前来散步休闲。
周末夜晚,市民来到市中心一处城市露营点消暑纳凉。均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柳 森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楼嘉军长期研究城市休闲功能的发展,近年来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家门口的好去处”。他对市民在家门口的休闲生活需求和休闲生活方式有哪些新的观察?未来,社区层面还可以做些什么、提供些什么,助益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楼教授接受了《解放周一》的专访。
休闲健身是市民生活中的“刚需”
解放周一:过去数月,很多上海市民有了亲历和打量自己所在社区设施与生活便利度的机会。城市休闲和“家门口的好去处”是您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您有哪些新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分享给大家?
楼嘉军:过去数月,所有上海市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配合疫情防控,有挺长一段时间需要严格做到足不出户。
但恰恰也是在那段时间,相信很多市民和我一样,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体会到底哪些事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刚需”。比如,很多市民发现,除了解决日常的衣食起居之外,自己还需要休闲、健身、散步。
我和我爱人都已过了60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每天都会下楼散步,没多久就把小区的角角落落都逛了个遍。我们在散步的时候,能看到在小区的不同区域,都有各种年龄段的居民在散步、锻炼、休闲。而当大家必须配合防疫足不出户时,很多邻居则充分利用起自家的内部空间,开展形式不拘一格的运动和休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大家保持健康和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因疫情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情绪。
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内容发布平台成为传播和倡导健康生活观念和休闲生活方式的主阵地。
在不少由小区业主构成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交流的内容一开始主要是各种通知信息发布、生活物资集订,后来邻居之间互相熟悉了、生活中的燃眉之急缓解了,各种健康生活类信息的转发成了主流。
不经意间,大家惊喜地发现,身边俨然成为各路“厨艺达人”“生活达人”“手艺达人”的藏龙卧虎之地。他们的分享生动有趣、接地气、实用性强,非常受欢迎。这些交流不仅活跃了群里的氛围,增进了邻里之间的认识和友谊,更加强了彼此共克时艰的定力和勇气。
虽然,这些现象有其在特定时期下的特殊性,但在我看来,它们也给上海未来进一步完善“家门口的好去处”带来不少新的启示。
社区休闲设施要用好用活用充分
解放周一:一边是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刚需,一边是大家出行不易或者条件受限。如何化解这道难题?
楼嘉军:这道难题背后最核心的挑战,就是“家门口的好去处”如何突破既有的空间形态,实现固态设施以外的内容和功能延伸。
活动形式需要延伸和变化,活动影响力及其社会效益也要能够延伸和变化。在这方面,我们能不能突破既有的理念,打开思路,利用尽可能多元的技术和活动形式,把既有的固态设施和智力资源用好、用活、用充分非常重要。
毕竟,城市内部的空间终究有限,尽力挖潜社区空间资源后,得以转化为“家门口的好去处”的空间更是有限。如何在塑造完固态设施之后,让它们尽可能提升使用效率、放大社会效益,非常值得深思。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时,如何通过恰到好处的设计与布局,把空间尽可能留给市民们的互动和交流。
通常来说,大部分“家门口的好去处”所在基地的空间不是很大,非常考验设计者“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一度,我们的设计比较注重空间设计的视觉效果,有一种尽可能让空间看上去更漂亮、更艺术化、更有显示度、更易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倾向。这种倾向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鉴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相较而言,如何为空间后续用好、用活、用充分创造条件,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经过对社区居民需求的调研后发现,该社区居民对这处空间的需求只是歇脚聊天、和睦邻里关系、增进邻里互动,那么,面面俱到、精致化打造的空间设计思路就不一定适合这个社区,反倒是简洁且因地制宜或许更合适、更可贵。
即便该基地从各个方面来看,具备走艺术化、精致化路线的条件,我个人也更建议设计者尽可能给市民活动、互动留足空间,为空间本身的丰富性、可变性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个我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家门口的好去处”的服务要更精细、更具体。社区层面未来可以在市民休闲生活中发挥哪些作用,我觉得,提供更精细、更具体的服务是一个发展方向。
“家门口的好去处”本质上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它在社区中的聚合力就是它的生命力。要想发展得好,“家门口的好去处”一定要扎根社区。提供居民需要且价值感高、满意度高的服务,“家门口的好去处”的“好”方才有了立身之本。
解放周一:只有内容好、会服务、满意度高,才能让“好去处”实现人气高与发展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楼嘉军:是的。更何况,如今微信小程序、各种手机应用程序发展、完善得很快,也为“好去处”的服务和运营提供了可以借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得好的话可以使服务如虎添翼。
比如,之前有些街道已经借力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含休闲设施)的线上预约和使用人数实时报告。这其实就为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的优化和利用率的提升(包括分时段、分主题、线上线下联动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而今,互联网上各种“云展览”“云游”活动越来越多。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通过社区文化休闲活动在线服务平台,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倡导健康休闲生活的信息,参与甚至发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的社区文化休闲活动,也会成为家门口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就是一个平台,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交友、交流、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品质的空间载体。如今在社区中颇为活跃、广受好评的“团长”“达人”则都可以来此发挥能量,发起各种有趣有格调、“俱乐部”化运作的活动,为社区也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线下的实体空间是有限的,但线上的活动和内容可以是无限的。线上线下联动有望为“家门口的好去处”打开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好去处”的努力目标是“好环境”
解放周一:您刚才提到了近期社区层面涌现的“达人”“团长”广受好评现象。如何延续这部分能人的能量,也是很多社区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好去处”成为“好邻居”的新聚点?
楼嘉军:过去几个月,不仅是很多社区工作者,而且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居民,也能充分感受到,达人和志愿者都是社区里重要的智慧资源。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磕磕碰碰的时候,总有几位热心明理、有能力也有担当的邻居,在社区里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
未来,要想让“好去处”成为“好邻居”的新聚点,我认为:一方面,我们的“好去处”要以成为“好环境”为努力目标,以“好环境”吸引人、汇聚人;另一方面,“好去处”不妨为社区中的各路达人创造一方展示才华、传播智慧的舞台。
解放周一: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让“好去处”以成为“好环境”为努力目标?
楼嘉军:过去几年,因为担任“好去处”的评委,我走了不少地方。给我留下的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好去处”不能仅仅是一栋好建筑、一个好花园,更不能局限于被一个社区中的一小部分居民(比如老人)喜爱和使用。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去处”一定是一个“好环境”的一部分。这里说的“好环境”,不是指我们平时经常讲的生态环境,而是指社区层面的人文休闲环境。
恰如营商环境里不只有营商,休闲环境里也不只有休闲。好的社区人文休闲环境本质上一定包括文明友善的居民、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制度化的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等。有了这样的一系列“软环境”做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居民会怀抱着更大的勇气和安全感,愿意走出家门,为社区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智慧和能量。
什么叫“休闲”?从广义上理解,休闲就是人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工作以外,在自由时间里所从事的活动。我理解的“休闲”,休是一种行为,闲则是一种状态,更进一步来说,休闲可以泛指所有不以赚钱为目的、有自由意志和价值取向的活动。“休闲”的最高层次,就是让人可以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热切愿望,所以很多“达人”“能人”在疫情期间走出家门,为邻里服务,无意间被大家发现了各自在休闲方面种种的能干之处。
事实上,如今很多“好去处”辅以现代化的运营和技术手段,就可以为“达人”“能人”们提供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这些舞台结交更多的邻居和朋友,大家一起携手丰富自己的休闲时光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年轻一代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
解放周一:楼教授在研究“家门口的好去处”之前,对文旅行业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多有研究。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文旅行业生存遭遇极大挑战,但在此过程中,依然有不少从业者坚持守正创新。其中有没有什么好做法,也可以为上海今后更好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提供借鉴?
楼嘉军:线下文旅行业的发展这几年确实特别艰难,大家都在为谋生奔波,去年稍微好一点,前年和今年遇到很大的挑战。我一路观察下来,有两个文旅行业涌现出来的新现象可以供未来打造更好的“家门口好去处”参考。
一个是利用在线的形式和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语音图像转播技术等),把线下旅游中的一部分内容转化为全新的“云休闲”“云经济”。
还有一个现象是如今有不少熟悉上海历史文化掌故的达人入驻微信视频号、B站、抖音,收获了粉丝和流量,也开发出一系列体现“海派城市考古”特点的都市旅游产品。
这些新现象有几个特点:贴近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脉动,叙事方式平易近人又不失格调,内容传播的方式和节奏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其中一些达人可能最初正是从我们身边走出,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奏,找到了个人擅长与大众喜好的结合点,获得了很不错的发展机会。
同理,未来,假设我们身边的“家门口的好去处”也能创造条件、机会和平台,发现、培育、扶持、推荐出一批不拘一格的“家门口的达人”,懂历史、会烹饪、擅长园艺曲艺的都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信我们上海市民的休闲生活一定会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上一层楼。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