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 打破“传统”成就中西合璧城市风貌
导语
2018年10月1日,位于恒仁路128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门。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是近代中国建筑师范文照设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代表作之一。近年,上海音乐厅再次进行保护修缮,引入数字化技术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高了建筑的精细化保护。
2018年10月1日,位于恒仁路128号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门。
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显得与众不同。它是外滩唯一的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高层建筑,也是近代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建筑师参与主体设计和内部装饰的建筑。
提起上海的老建筑,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邬达克。但上海不只有邬达克建筑,还有一批来自中国本土的近代建筑师,凭借精湛设计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上海有哪些近代中国建筑师设计作品,他们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什么影响?昨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编著的《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正式发布,首次出版大量历史图纸,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启蒙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原为旧上海市图书馆,其建筑师叫作董大酉。董大酉对上海江湾地区的风貌影响很大,1929年他作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尽心尽力筹建了旧上海市政府大厦(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博物馆(今同济中学)、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缔造了“大上海计划”中新市中心的雏形。由于财政经费不够,建设之路波折坎坷。最后建成的图书馆,只有原设计方案的一半体量。
在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三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赵深、陈植和童寯共同创办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日后在上海滩名声大噪,设计了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等。公开资料显示,“华盖”有“为中华盖楼”之意,表达了三个热血青年报效祖国的共同志向。赵深、陈植后期加入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即华东建筑设计院前身),又培养了一批中国本土建筑师。
“这一批人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推动了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业内专家表示,这批建筑师以精湛的设计,打破了国外建筑师在上海市场的优势局面,助推了近代上海现代化。
除了启蒙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上海当时还诞生了国内首个建筑师同业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次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学会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制定了详细的执业行为和职业规范,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很多人开放且包容,他们认为追求现代建筑风格,并不是否定传统。赵深喜爱现代风格建筑,也很愿意学习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他在1932年开办的《中国建筑》创刊词写道:“建筑之良窳(yǔ),可以觇(chān)国度之文野。”
推动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
中西结合、新旧并存,是上海的建筑风格,也是上海的发展特征。上海一直是个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城市。回顾中国近代建筑史,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上海有很多种建筑风格,有老洋房、老公寓、石库门、现代建筑……
“上海作为最早步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城市之一,近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打破了外国建筑师在上海建筑行业里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推动近代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建筑师大多学成归国后选择扎根于上海,将西方设计思想和深厚的中国文化相融合,创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的觉醒年代,成就了上海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
《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大量搜集历史资料,尤其是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宝贵资料,很多历史图纸第一次出版,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行走地图等方式,将近代中国建筑师作品结合风貌区制作分布图,并设计了推荐线路,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行走考察。
近年来,上海相关部门不断推动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该负责人介绍,在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上海落实“严格保护”的底线管控理念,“整体保护”的综合治理理念,“以用促保”的创新发展理念,让历史建筑绽放光彩。
例如,杨浦区图书馆(原为旧上海市图书馆),是“大上海计划”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修缮后的杨浦区图书馆延续原有功能,根据董大酉的设计原稿还原建筑“两翼”,重现当初“井”字形布局设计,扩建部分风格与原有部分保持和谐一致。
上海音乐厅(原名南京大戏院),是近代中国建筑师范文照设计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代表作之一。近年,上海音乐厅再次进行保护修缮,引入数字化技术搭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提高了建筑的精细化保护。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