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楼市新闻  

需求多车位少,医院停车难困境如何化解

2021-10-09 11:26 来源: 解放日报 / 记者: / 编辑: 叶佳琪

导语

四院新院区地下车库设有不少升降车位。近期,上海停车”App新增8家医院可预约停车,共计上线10家医院的停车预约服务,总计提供530个预约泊位。打开“上海停车”App或官方小程序,在“医院停车预约”菜单,选择需要停车就医的医院,就可以实现车位预约。

  ①长宁精卫中心开放院内停车场与周边小区潮汐停车。

  ②“上海停车”App上线10家医院的停车预约服务王雨青  摄

  ③四院新院区地下车库设有不少升降车位赖鑫琳  

  医院停车难问题,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普遍存在。一边是机动车保有量连年上涨。据《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数据,2016年本市注册机动车为359.9万辆,2020年达469.1万辆,增长30%。一边是停车资源有限。由于不少公共设施兴建于数十年前,建筑设计与当今社会功能差距较大,曾经的车位配比标准已远不能匹配当下需求。记者采访了多名经常开车去医院的市民,他们反映,相对来说,郊区医院的停车情况好于市区医院,中小型医院好于大型医院。

  近期,“上海停车”App新增8家医院可预约停车,共计上线10家医院的停车预约服务,总计提供530个预约泊位。医院停车难可得到缓解吗?

  多重原因导致停车难

  不能将医院与周边环境割裂看待,医院停车难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法

  医院停车难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上海医疗机构就诊量增加迅速。据上海市卫生部门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市各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为21402.13万,2019年达28192万人次,7年增加近1/3。这一数字在2020年虽因疫情下降至24063.17万人次,但仍非常庞大。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提升,患者选择自驾前往医院的比例提高了。尤其当患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孕妇、儿童时,自驾情况更普遍,且有“一人就诊、多人陪同”的特点。“带孩子来看病的,开私家车的特别多。”中心城区某医院一名保安向记者描述他经常见到的场景,“车到门口,车门一开,妈妈立马抱着孩子往医院里冲,爸爸开走去找地方停车”。

  再次,医院以治病救人、促进健康为核心任务,资金首先用于保障医院的主体服务功能,即便想要改扩建,往往也受空间制约。上海不少医院都有百年以上历史,诞生和成长于市中心繁华区域。静安区的华山医院和华东医院是“对门邻居”,而在徐汇区零陵路附近走800米,可以路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龙华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三家大型医院,密度可见一斑。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医院扩建有一定难度,留给停车位的增量空间就更少了。

  由于医院车位少、入院停车等候时间长,不少开车就医的市民倾向于在周边停车。但缺点显而易见,一是商业场所的停车收费较高,二是医院周边停车场少或不好找。市民陈先生说:“有一次带父亲去医院检查,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一个停车场,其实就在离医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一边找车位,一边看到检查预约的时间要到了,当时特别焦虑。”就诊结束后,私家车还要开回医院门口接病人,客观上加剧了医院周边路面拥堵。

  “很多人觉得,我去医院停车体验不好,就是医院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医院是一个公共场所,其管理牵涉到方方面面,超过了医院本身。”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月强表示,2019年通过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46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场所。随着从“内保单位”到“公共场所”的法律提升,医院自然会被赋予更多社会公共属性。这就意味着,不能将医院与周边环境割裂看待,医院停车难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法。

  深挖自身和周边资源

  打造地下停车场、联合商业体错峰,或与居民区潮汐停车,都是解题之道

  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停车位,不少医院和相关部门深挖自身和周边资源,仿佛“牙膏皮里挤牙膏”。

  在长风地区,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华师大四附中、普陀区绿洲幼儿园组成“三院两校”。三个医院共495个车位,市民就医门诊停车需求平均每日高达3200车次。于是,在早晚高峰期间,“三院”看病就诊叠加“两校”接送学生的车流,导致泸定路、同普路长期处于停车排队、水泄不通的状况。

  区交通委、交通管理中心在现场勘查时发现,“三院”附近以“T”字形布局的长风11号公共绿地或可加以利用,打造地下停车场。

  想法真正落地花了不少时间,主要是碰到绿化问题。按以往标准,绿地下开发面积必须控制在30%以内。相较于“三院”的缺口,这一标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交通管理部门与绿化部门多次磋商,经过长时间的可行性论证,原先的标准被放宽至80%。“50%的差额,通过增加周边医院的地面绿化来补足。”普陀区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已在运营的长风11号公共绿地,共建成389个公共停车泊位,地下车库与儿童医院车库连通,高峰时段利用率达70%以上。

  新华医院也是如此。负责停车管理的新华医疗开发公司运营部经理江华列了几个数字:在去年新建的儿科综合楼投用前,院内共有320个停车位,而有停车需求的医院工作人员就超过1400名。他们排摸周边情况发现,能共享的资源仅有君欣广场和紫荆广场两个商业体。经过多番协商,终于拿到66个车位,用作医院员工停车。

  与周边居民区合作施行潮汐停车也是一种思路。潮汐停车,是指医院夜间因职工下班、病人减少而空车位较多,而周边小区居民停车困难,可以让居民使用医院停车位;白天居民开车上班,小区空车位较多,可以让医院的职工或病人把车停到小区空车位上。这种方法能提升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互惠共赢,不过操作难度很大。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有100多个停车位,职工下班后基本空置,从今年1月起,陆续开放供居民夜间停车。白天上班时段,小区则开放停车位供医院使用,由于疫情原因,小区开放车位计划暂时搁置,预计将于疫情结束后继续推进。长宁精卫副院长何方坦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在于长宁精卫与综合性医院性质不同,晚间没有急诊,病区采用全封闭管理模式,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很少。“如果是综合性医院,晚上一样繁忙,很难提供稳定车位。”而周边小区的物业对潮汐停车也有顾虑,比如怕承担车辆损坏赔偿责任,以及害怕停车时间不可控,可能居民的车回来了,病人的车还没走。

  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

  通过预约停车,市民在出行前有准确、及时的信息,便于做出合适的出行选择

  预约停车的推出,是上海交通数字化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出发点来说,是为了建立可预期的停车秩序,降低盲等概率,经逐步推广,培养人们有序停车的习惯。

  打开“上海停车”App或官方小程序,在“医院停车预约”菜单,选择需要停车就医的医院,就可以实现车位预约。就诊时出示“预约二维码”扫码确认即可入场,驶入指定预约区域停车。

  对于预约就医的市民来说,这一举措确实便利许多。在预约就诊以及停车时间段内准时到达,通过优先通道,无须排队就可顺利进入院内。不过,功能的推出只是起点,更大的考验在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医院开展预约停车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医院车位总量要达到一定规模,能兼顾内外停车需求,并为外来临时应急就诊车辆预留部分停车空间。”市道运局运行处四级调研员梁华军表示,为保障预约停车便利度和良好体验,医院还需开辟针对预约车辆的专用或优先进出通道。

  从功能推出到现在,系统几经调整与升级,管理者的理念也从原先的侧重方便管理转向用户体验。以预约时间段为例,最初预留的时间为15分钟,推行后发现根据上海的路况,将入场预留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很难实现,之后便逐步放宽,直到如今的1小时。再如离场计费,原本的规则是先付费后离场。可一旦设备出现状况或操作不及时,将引发现场矛盾和拥堵。后续系统上线了信用支付,先离场后付费,避免了这一问题。

  在此前试点的过程中,还出现预约车位周转率下降。为了保证预约者到达时有车位,管理方必须备足提前量。梁华军表示,预约停车推出一段时间后,各家医院的使用特征逐渐显现并趋于稳定,包括各个时段需求量、停放时长、高峰停车时间段等。目前系统采取统一的预约规则,后续将继续提升功能,根据各家医院特征制定差异化规则,尽可能提高车位周转率。

  预约停车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市民在出行前有准确、透明、及时的信息,便于做出合适的出行选择。此外,用无感支付等数字化手段增加车位周转率,也值得尝试。

  专家建议

  提高配建停车位指标建管并举缓解停车难

  除了在有限的既有资源上做绣花功夫,医院停车难问题还有更为宏观的解决思路。记者了解到,上海一些新建医院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病人停车问题。如2020年投入使用的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新院区,实行严格人车分流,有两个机动车入口分别供职工和社会车辆出入。地下车库根据病人流量来设计,共有695个车位,设有升降车位,工作日日均停车800至1000车次。

  分级诊疗也能从根本上缓解医院停车难问题。“病人大多追着专家跑。”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月强表示,要帮助和鼓励大型医院在郊区建设分院,分流病人。让专家流动起来,多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也是一种思路。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尤其是加强互联网医院的慢病管理和配送药服务,让病人少跑医院,自然能降低入院车流量,缓解停车难问题。

  目前,上海正通过建管并举缓解医院停车难题。从规划角度,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考虑了上海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开发强度、不同建筑功能提出差别化配建指标。

  比如,在医院车位设置方面,适度提高了医院配建停车位指标,综合性医院不同区域的配建停车位指标分别由0.6、0.8、1.0车位/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提高至1.0、1.2、1.5车位/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十四五’期间,郊区新建医院应当按照新的标准建设。考虑到郊区医院体系建立后,将吸引和承担更多的就诊客流,特别在五个新城,作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性区域,相关配置要留有一定余量。”市道运局运行处四级调研员梁华军说。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