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青年 “住有所居”不是梦
导语
从校园走向社会,租房成了无数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遇到的第一道坎儿。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拟通过完善土地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给予财税支持等方式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让年轻人焦虑的心得以安放。
从校园走向社会,租房成了无数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遇到的第一道坎儿。让年轻人“住有所居”,是他们在大中城市打拼、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前提,也是一座城市更有吸引力、归属感的重要方面所在。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出“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拟通过完善土地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给予财税支持等方式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让年轻人焦虑的心得以安放。
年轻人租房难 82.5%的受访青年在租房上存在困扰
在租房这件事上,青年人存在哪些困扰?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46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5%的受访青年在租房上存在困扰。在寻找房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58.8%的受访青年表示虚假房源比较多,43.5%的受访青年表示不易找到房东直租房源。
在武汉工作多年的刘一杰一直在租房,他最大的感受是现在租房市场比较混乱,虚假信息比较普遍。“有的房源简介上写着家具齐全,但实际情况与网上描述的相去甚远。”刘一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毕业到北京工作的谭小丹也是租房大军中的一员。因为是在毕业季租房,她感叹好的房源很难找,有时甚至还要拼手速。她说,前些天跟着中介去看房,各方面都挺满意的,等到要签约时,却被告知房子已被租出去了。大城市里打拼的青年人,租房在“讲究”与“将就”之间艰难地平衡着,一端是刚毕业有限的租房预算,另一端是向往的居住环境、更便捷的通勤。在某新一线城市工作的东博,更倾向于先满足前者的需求。他租了一个10多平方米没有空调的单间,每月房租支出不到1000元。“与我在上海租房的朋友相比,这里房租已经很便宜了。”东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在上海工作的小蒋已经搬了3次家,从最开始每月房租2800元的单间,换到3000多元的单间,再到现在4000多元马上到期的一居室。想到马上要搬到新公司附近,承担更高的租金,他感到压力很大。“合租运气不好碰到邋遢的、不自觉的,或者事情多的麻烦室友,真的很崩溃”。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舒适性差(52.1%)、私密性差(43.9%)是受访青年在租住过程中最困扰的问题。住在合租房里的谭小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整个房子只有一个卫生间,大概住了六七名租户,每天洗漱都得排队,而且是男女混住,很不方便。”公共区域的卫生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厕所里的垃圾桶长期处于堆满的状态,有时还会有人不冲厕所,卫生状况很糟糕,体验很差”。
除此之外,租房市场还有一些乱象,更让年轻租客们难以安心。例如,甲醛等有毒物质含量超标,房东一言不合就赶人,以各种理由不退押金,租金连年上涨……这些问题不只让租客们寒心,透露出的也是整个住房租赁市场的隐患。青年人在大中城市打拼,如果连居住都不安稳,又何谈其他?
聚焦租赁市场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对于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在8月31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这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而凸显的问题。由于新市民和青年人工作年限比较短,收入相对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较弱。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大城市里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解决住的问题的,然而付得起租金的房子距离市中心比较远,区位条件比较好的房子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到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倪虹指出,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重视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早在2019年,住建部和有关部门就在全国13座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并通过试点,进行总结,形成了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意见的材料。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制度和具体支持政策,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倪虹指出,各地政府应该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下决心下力气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向媒体表示:“过去,国内房地产业以售房为中心,房屋租赁市场不太成熟。未来,中央将聚焦促进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规范来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成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9月2日召开的全国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上,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司长曹金彪透露,下一阶段将切实把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会议同时强调,将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制度。
匹配实际需求 各大城市接连拿出解决方案
让城市新青年“住有所居”,很多地方正在积极行动。在此次《意见》的指引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各大城市接连拿出应对方案。从各地出台的政策来看,主要是从缓解供需矛盾、加强市场监管等方向着手解决住房租赁市场问题,充分发挥住房对人才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
上海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供应租赁住房超过42万套(间),占住房供应总数的40%。广州计划未来5年筹建政策性住房66万套,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和共有产权住房3万套,以满足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杭州市副市长缪承潮则在全国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上表态,将着力在加快建立联合审批机制、房源筹集上下功夫,确保“十四五”期间杭州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套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据了解,杭州保障性住房今年新开工面积达106.7万平方米,已提前实现全年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意见》要求,多地政府在规划中都提出了要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更好满足青年人的实际需求。着眼于为年轻人解决眼前的租房困难问题,杭州市还出台了新来杭大学应届毕业生租房补贴政策,有效减轻青年人的租房经济压力。
此外,围绕房屋租赁市场在前期暴露出的问题,多地也开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例如,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对长租公寓监管、租金贷、网络房源发布、群租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当租金快速上涨时,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措施调控住房租赁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在北京租房,租金上涨过快或可实行租金指导价。对于长租公寓“爆雷”乱象,多地也出手整治,发布资金监管政策。
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已经是大势所趋。但专家指出,并不是增加供给,把这些房子建造起来就完事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小区配套以及交通便捷性等都需要考虑到位,否则青年人一看房子那么远,上下班也不方便,就没有太强烈的申请意愿了。此外,保障性租赁住房申请门槛不宜过高,要让大多数青年人都有资格申请。
新华网发布的《2020年中国青年租住生活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房屋租赁人数已超2亿,这一数字两年后将达到2.4亿。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或是为梦想奔波的“北漂”“沪漂”,或是为了孩子就近上学而蜗居的一家人。房子,对他们来说不应只是寄居的住所,更应该是温暖的港湾。如何真正让大城市里的青年人成为新市民,租房也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保障,是下一步在体制机制上需要探讨的问题。
对一座城市来说,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才有未来;对一个国家来讲,青年人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愿所有城市新青年都能尽早拥有一方可居住的温馨小天地。 (张晓莉 综合报道)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