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且留下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导语
西溪且留下,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在西溪留下了诗意的栖居和秀美的诗篇。
西溪且留下,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在西溪留下了诗意的栖居和秀美的诗篇。
曾几何时,这片水乡泽国,经历了污染,变得不那么诗意了。
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1个月之后,2005年5月1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
来自西溪原居民的欣喜和感动
“感觉自己回到了老家,作为东道主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自豪。”提起开园当天的盛况,在西溪湿地工作的周忠伟语气充满了自豪、欣喜和感动。
周忠伟是一名电瓶船船长,所谓电瓶船,就是景区河道上开的船,只不过是用电瓶的,节能环保。周忠伟清晰地记得,离开故土两年之后,西溪湿地正式开园,那天,来了很多平时报纸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知名人物,也来了很多游客,场面非常盛大。仪式结束后,在场嘉宾游客同游西溪湿地,他用电瓶船载着一船又一船的游客在水上饱览西溪湿地的秀美风光。一晃15年过去了,周忠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看着西溪湿地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美。
周忠伟说,西溪湿地综治工程改变了他的生活。原来是赤脚朝天的农民,现在变成了职工,原来住在农村,现在住上了小区房。原先到处都是养猪的,污水横流环境乱糟糟,现在是天然氧吧,在环境这么优美的地方工作,他感到每天都很开心。
与周忠伟一样,摇橹船工曹国华也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西溪湿地太美了,我们的家乡太美了。曹国华回忆说,以前,他们村主要经济来源是捕捞,附近也有村民靠养猪为生,当时的生态环境简直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后来,西溪湿地综治工程启动,环境慢慢变好了,生态美了,水清了,人在西溪游,从心底生出一种幸福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西溪之胜,独胜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西溪湿地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蜿蜒曲折、碧波荡漾,牵连着鳞次栉比的鱼塘,“水在村中,村在水中,人水交映,变化无穷”,处处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韵味。西溪之美,美在生态。西溪湿地位处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其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以芦苇、柿林、梅花著名,杨柳、翠竹、香樟出彩的植物资源,构成了西溪湿地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树绿柿红、芦白桑青,树木或偃或卧、或垂或扬,“河渚芦花”、“西溪青梅”,皆成天趣。西溪湿地还有十分丰富的鸟类、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此外,西溪还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说起西溪湿地,周忠伟和曹国华充满感情,他们说,西溪湿地是他们的家,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家园。
如今,漫步西溪湿地,感到的是轻松和惬意。经过多年努力,西溪湿地不仅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旅游度假、学习湿地科普知识等不可多得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扩大杭州人均绿化面积,打造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城市,以及维护杭州生态平衡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前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西溪考察后认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延续千年的湿地景观(桑基鱼塘、柿基鱼塘、竹基鱼塘)是当地居民与湿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处的典范,也是湿地公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随着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西溪湿地的入园游客和经营收入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自2005年5月1日开园至2018年底,累计入园游客约40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近20亿元人民币。
西溪湿地不仅成为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也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和样板;不但引领了中国湿地保护的潮流,而且还成为了“美丽中国”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