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城建规划  

经过近1年的提升改造 钱学森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 馆外还多了一条杭州院士巷

2021-11-08 09:54 来源: 杭州网 / 记者: 刘文昭 / 编辑: 陈宇洁

导语

钱学森故居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为纪念伟大科学家钱学森而修缮的传统宅院。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经过近1年的提升改造,11月7日,位于上城区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钱学森故居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为纪念伟大科学家钱学森而修缮的传统宅院,今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

  改造后的钱学森故居纪念馆,不管是从展陈史料、空间布局还是展示形式上都有了明显变化,据介绍,相较于之前,此次改造加入了不少新媒体展示手段。而且,纪念馆内的展品更多、增添了不少当时钱老用过的实物。

  纪念馆建筑室内面积为780平方米,一共有两层。这是一个集收藏、展示、公众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故居类纪念馆。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馆参观:

  第一单元:书香门第 吴越世家

  开宗明义,以钱学森半身像雕塑为核心,以介绍钱学森故居为重点,突出故居纪念的重要性和唯一性彰显钱氏家族的家风、家道、家学传承的文化底蕴,凸显杭州格调与钱氏故居的文雅气韵。

  整体采用青砖灰瓦的元素结合艺术形式表现。左侧前言结合建馆的目的意义以及与杭州的关系进行阐述展示。介绍钱学森故居——方谷园2号的建设始末、经历变迁,突出钱学森故居的重要性和唯一性。右侧展示钱氏家训、钱氏族谱与部分近现代名人。

  第二单元:家学记忆 杭州之子

  以“家”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展示钱学森家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家人对钱学森童年成长的影响;另一方面重点展示杭州这座城市对钱学森而言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讲述钱学森在杭城的往事经历。

  空间布局延续传统中式家庭的中堂造型。传统祥云纹饰的木质格栅,与木雕艺术景观巧妙搭配,形成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更体现了中国传承千年的“家”文化的醇厚底蕴。设计风格突出杭城、家学特点,结合文字排版、老照片、旧物件等设计要素的组合陈列。完整地展现钱学森与杭州的不解之缘。

  第三单元:初心报国 成才之路

  一方面完整展示钱学森立志求学,海外求知,终成名家,学成归国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精神层面重点描述钱学森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不惧艰难险阻,最终冲破阻挠,回国效力的的心路历程。

  入厅形象墙光影艺术装置,展示钱学森与陈叔通书信,正是因为他在美国写了一封求救信,辗转通过陈叔通到达周总理的手中,在祖国的帮助下,他才得以踏上归国的旅程。钱学森回国后,开启了我国科技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科学巨星 卓越贡献

  全面系统地展示钱学森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研究收获的丰富的理论成就,以及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精神。进一步感召参观者学习先辈的科研精神和报国理念,感召参观都学习先辈的伟大无私奉献。

  在纪念馆内,一共有实物展品50余件,珍贵照片102张。还有多媒体展项8处,其中有3处重点展项。分别是:

  展项1:对话钱永刚教授

  通过对钱永刚教授的采访,配合历史照片影像的剪辑包装,从“钱氏家族、方谷园故居、钱学森对钱永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讲述了钱氏家族的历史背景,故居背景,人物背景。

  展项2:钱学森杭州二三事

  影片以钱学森幼年练习写字,童年折纸飞机等小故事为出发点,结合钱氏家训,通过艺术性的表达与延展,最终以“国之情怀,家之守护,少年壮志”三个篇章,表达钱学森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立志报效祖国的故事。

  展项3:艰难回国路

  影片分为明暗两条主线,一方面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客观叙述了钱学森一家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经过20多天的风雨雷电海上航行,艰难回到祖国的历史性事件,另一方面又通过钱学森的回忆、默剧、旁白等手法,象征着从1950年到1955年间,钱学森在美国军方非法软禁之下,历尽磨难,经过祖国的睿智斡旋,最终成功回国的艰难历程。

  今天,在上城区小营街道方谷园还举行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钱学森故居‘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挂牌仪式”。

  一直以来,杭州市科协、属地上城都非常重视对故居的保护利用,非常爱惜这份珍贵的“红色资源”,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科学家精神弘扬基地,故居今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钱学森院士故居所在地的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更是得益于钱学森科学精神获得全国首批科普示范社区及全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

  杭州市科协、上城区在钱学森故居之畔的方谷园,还增添了82位已故杭籍或在杭院士的相关内容,纪念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两院”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感怀他们对经济、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