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嘉兴,连着几天都出现了短时暴雨天气。“还好路面是透水的,不然这么大的雨肯定要湿透了。”市民陈先生走在花园路上,发现这里的人行道经过前期改造,已经都铺装上了红黄相间的透水砖,即便下着瓢泼大雨,路面也没有出现积水情况。
这条新改造的道路就是“海绵型道路”,它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够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这正是嘉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A、示范区项目开工率超九成
2015年4月,嘉兴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是浙江省唯一的首批试点城市。随后,嘉兴明确海绵城市示范建设范围18.44平方公里,包括旧城改造示范区域(含城中片合流制区域)、南湖重点保护示范区域、已建新城改造示范区域、未建新城建设示范区域等四类区域,涉及住宅小区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公园绿地改造、市政道路改造、河道水系疏通、排水管网普查和修复等十大类工程。
今年是试点建设的收官之年。记者从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嘉兴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49亿元,完成投资率44.02%;累计开工项目109个,开工率93.97%;累计开工面积16.02平方公里,开工面积率86.88%。其中,已完工项目66个,占项目总数56.89%;完工面积8.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8.05%。
B、量身打造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体系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嘉兴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记者获悉,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另外,嘉兴将“新建项目+海绵”理念推向落地实践,《嘉兴市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进入报批阶段。《规划》首次将海绵城市建设范围扩大到整个市本级986.7平方公里,是目前示范区的50多倍,并进一步对市区的海绵体系建设和海绵建设布局提供思路。
《规划》中提到,通过嘉兴市区海绵系统的构建,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把嘉兴建设成为江南水乡海绵城市典范。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的25%需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的80%需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C、嘉兴经验探索“一举多得”
因地制宜使用“海绵”设施是嘉兴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一个经验。
同样是市政道路,新气象路的海绵城市改造只动了一些“小手术”,但也收获了不小的成效。
在嘉兴经开区新气象路南北双向机非隔离带里,每隔5米左右就会出现一块颜色较浅的侧平石,“在道路不进行大面积开挖前提下,解决机动车道两侧的短时积水问题,我们想到了利用机非隔离带的绿化。”经开区建设交通局园林市政处处长倪俊杰介绍,其中的原理就是将原本“滴水不漏”的侧平石打开一个孔,借助地势,让路上的积水自然流入绿化带中,“雨水原本就可以用来浇灌植物,而且初期雨水中含有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一举多得。”
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院长陈前虎在嘉兴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调研时表示:“绿色生态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日后城市建设的一个方向,嘉兴有先发优势,包括人才队伍的积累、市民认知观念的转变等,将在后续建设中取得各方面的效益。”
D、嘉兴试点建设成效初现
嘉兴针对地处平原河网地带、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等地质水文特点,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构建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系统,设计手法上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积极开展新的探索和尝试。
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寻找适合嘉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目前已将“下凹式”绿地不下凹、高承载力低造价透水路面、玻璃钢沉井模块化泵站、雨水立管断接高位花坛等13项技术和产品专利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经过两年多来的建设,目前,嘉兴市在城市积水排涝和水环境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例如解决了试点区域内9个内涝积水点问题、试点区域已建雨水利用设施实现雨水直接回收利用21.36万立方米/年、贯泾港水源地通过一期湿地改造水源水质的主要指标达到了Ⅲ类水标准……”嘉兴规划设计院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贤萍,向专家组成员介绍嘉兴两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