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浙江土地  

新房、二手房、土地皆处低位 2023杭州房地产考验信心与预期

2023-01-05 20:03 来源:住在杭州网 / 记者: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 / 编辑:陈宇洁

导语

楼市简报请查收

  住在杭州网1月5日讯

  一、重要结论

  1、2022年一年中,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态度和表述,不断刷新变化。

  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表态根本转向:从“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到“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刘鹤:“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8月22日,央行再度降息,1年期和5年期双双下降。1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降15个基点。2022年,5年期LPR共三次下调,累计下调了35个基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联合发布16条楼市“救市”新政,涉及房贷展期、延长两道红线过渡期、房企风险化解、保交楼等方面。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罕见地重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杭州的救市政策频繁出台。

  杭州在经过年初4个多月按兵不动后,自“5.17”新政后出台了多项救市政策。

  “5.17新政”主要指向二手房,包括落户未满5年无需社保要求、外地户口连续缴纳12个月社保可购买二手房、个人转让家庭唯一住房,增值税免征“5改2”。

  9月至11月,杭州主城以外的绝大多数区(县市)接连出台稳楼市“一区一策”,针对各自区域或区域内的部分镇街,降低限购条件、契税优惠、团购优惠、购房补贴等。

  此外,9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个人1年内置换住房退个税的全国性政策。

  11月11日,杭州执行房贷新政,回归认房不认贷,首套房首付三成,利率最低4.1%,二套首付降至四成,利率最低4.9%。

  3、商品房全年成交大幅下挫,仅11万套,比2021年减少8万多套,创近八年新低。

图片 1.png

  2022年,杭州市区商品房成交110388套,相比2021年大幅下降42.4%,创近八年历史新低。

  其中,商品住宅成交87639套,相比2021年大幅下降44.9%,同样创近八年历史新低。

  4、商品房市场表现为内冷外热,一半以上楼盘仍需摇号。

  2022年,杭州市区商品住宅摇号综合中签率攀升至约24.1%,相比2021年的13.9%,上升10.2个百分点。

  杭州市场出现明显两极分化,郊区板块多数遇冷,刚需楼盘成交量下降,而改善类、高端改善类楼盘仍有热度,成交房源向主城、向热门板块收缩。

  一方面,摇号的热度基本与商品房和二手房之间的套利空间成正比。

  杭州SKP、华润置地·杭珹未来中心、杭州国际金融中心(杭州IFC)、新世界·江明月朗园(K11)、滨江·揽奥望座等与周边二手房存在明显价差的项目,多次开盘几乎都是超低中签率,甚至需要社保入围,房源需要5年限售。

图片 2.png

  另一方面,虽然仍有一半以上楼盘需要摇号,但大多数楼盘已经是高中签率或无需摇号。

  2022年杭州市区商品住宅中签率≤25%的开盘次数占总量的19%(其中中签率≤10%的仅为2%),中签率25%-50%占比14%,中签率>50%占比23%,而全年商品住宅“流摇”约249次,占开盘总次数约45%。

  5、杭州热门板块的商品房呈现明显大户型趋势。

  在改善需求、保值需求仍较为活跃的市场背景下,特别是有较大套利空间的热门板块,房企在定位项目时更倾向于高端改善和资产保值型的产品。

  钱江新城二期(江湾新城)的滨江·天澜海岸,精装均价53000元/平方米,房源中有360方六室两厅五卫、465方六室两厅六卫的超大户型。该项目三次开盘,中签率都较低,在17.11%-29.7%之间。

  同在钱江新城二期的建发华发·江月望云,精装均价53000元/平方米,房源中有255方五室两厅四卫、250方五室两厅四卫、225方四室两厅三卫等大户型,三次开盘中签率均在20%左右。

  钱江世纪城的滨江·揽奥望座,仅1幢高层住宅共92套,精装均价46000元/平方米,户型有320方五室两厅四卫、300方五室两厅四卫。最终摇号需社保入围,中签率低至7.26%,房源需5年限售。

  2022年最后两天预售证公示的申花板块绿城·馥香园,精装均价55000元/平方米,起步户型175方,意味着1000万总价的入门门槛。

  6、商品房市场向主城和热门板块集中,商品房成交金额创历史次新高,成交均价创历史新高。

  商品房市场进一步向主城和热门板块收缩,2022年杭州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占总量高达37.5%,相比2021年占比大幅上升13.0个百分点。

  由于集中在主城区和热门板块的改善类、高端改善类高价楼盘所占权重加大,商品房成交金额仍处在高位、成交均价创历史新高。

  2022年,杭州市区商品房成交金额4780.0亿元,相比2021年下降25.6%,但仍创历史次新高,仅低于2021年的6423.2亿元。

  2022年,杭州市区商品房成交均价33905元/平方米,相比2021年上涨12.8%,刷新商品房成交均价最高纪录。

  7、二手房成交量大幅萎缩至5.4万套,挂牌量增至20万套以上。

  2022年,杭州市九区(不含临安)二手房共成交约5.4万套,创近七年历史新低。这一成交量相比2021年减少约2.5万套,下降31.6%,仅为2020年(10.3万套)的一半左右。

  但截至2022年12月低,杭州二手房市场挂牌量突破20万套。相比2021年底和2020年底,2022年的挂牌量分别增长约3.8万套、7.5万套。

  8、学区房、老破小价格下降20%以上,成交热门楼盘中次新二手房占比加大。

  曾经热度极高、被称为“硬通货”的学区房,价格下降明显。2022年,杭州多个名校的学区房二手房价格普遍下跌20%以上,甚至有学区房跌幅达到40%以上。

  此前常年霸榜二手房年度成交量排行榜前20名的老破小房源,热度也有所下降,相比2021年,2022年老破小房源均价下跌约20%左右。

  成交热门楼盘中,次新二手房比例加大,包括万科·未来城二期(未来公寓)、阳光城·翡丽公园、地铁绿城·杨柳郡、卓悦华庭等小区,均进入了2022年杭州二手住宅成交TOP20排行榜。

图片 3.png 

  9、土地出让金大幅萎缩至2139亿元,总成交体量和总成交金额等多个维度,均创近五年新低。

  2022年是杭州执行集中供地模式的第二年,全年共挂牌五批次,成交四批次。供地与成交量价逐批缩减,尤其第四批、第五批土地宗数急剧减少,集中供地土地数量水平也从第一批次的五十余宗,锐减为第五批的个位数。

  2022年,杭州市区共成交土地214宗,总出让面积689.7万方(约10346亩),总可建面积1529.3万方,成交金额2138.9亿元,涉宅地成交1913.5亿元。

  无论是全部土地的总成交可建面积和总成交金额,还是涉宅地的成交可建面积和成交金额,四个数据均为五年来最低。

  10、拿地房企高度集中,本土房企滨江、绿城拿地金额和面积遥遥领先。

  本土房企滨江集团和绿城集团在2022年杭州房企销售金额榜上位居第一、第二,按操盘销售金额分别突破700亿元量级和500亿元量级,远远甩开第三名的近300亿元。

  土地市场同样表现分化加剧,头部占比大、门槛高,入围涉宅拿地金额榜前三的门槛提升到了120亿元。

  滨江集团一骑绝尘,同时拿下杭州市区涉宅地金额、建面第一,涉宅地总成交金额约479.4亿元,总成交可建面积约214.5万方。

  绿城集团紧随其后,位居杭州市区涉宅地金额、建面第二,涉宅地总成交金额约264亿元,总成交可建面积约119.5万方。

  这两家房企涉宅地合计成交金额约743.4亿元,占2022年杭州市区房企涉宅地成交金额TOP10榜单总额的59.5%;合计成交可建面积334万方,占2022年杭州市区房企涉宅地成交可建面积TOP10榜单总额的51.5%。

  11、杭州土地市场的表现,优于甚至远远优于其他二线城市。

  2022年,房企回归一二线城市拿地成为主流,且聚焦城市进一步收窄。在多次集中供地出让中,杭州土地市场的表现,优于甚至远远优于其他二线城市。

  2022年,杭州在四个批次集中出让中,涉宅地总成交金额约1913.5亿元。

  这一金额仅低于上海的2839.5亿元,位居全国第二,高于南京(1308亿元)、成都(1225亿元)、苏州(943亿元)、厦门(612亿元)等二线城市。

杭州土地市场分析简报可见……

  二、2023年楼市展望

  包括杭州在内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22年严重的危机。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以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发表书面致辞: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针对当前出现的下行风险,我们已出台一些政策,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有足够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这次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和论坛,理论上和中国房地产市场毫无关系。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特殊的时间和地点,长篇论述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特别重申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在20年前,即2003年对房地产市场的官方定位,实属极为罕见,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政府的这次表态,将持续了一年的,以央行和银保监会、财政部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各部门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地方政府频繁出台的各类救市政策,推向了最高的高度。

  几乎可以肯定,在随后的几个月中,特别是3月初,新的一届政府上任之时,中央政府将会继续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力度

  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工具,显然是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刘鹤副总理的表态,也为地方政府继续大力救市开了绿灯。

  经过一年多各种政策的频繁出台,地方政府工具箱中,可选的工具已经不多了。

  对限购城市来说,特别是二线城市,还有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松动甚至解除限购政策。

  九年前的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天量库存的时刻,除北上广深和三亚以外,全国其他二线城市均解除了限购。

  这项工具在2014年那一次稳定房地产市场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但在2015年又发生了严重股灾,随后在2016年又出台了全国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2023年,是否会重写2014和2015年的故事,还不能完全确定。

  但包括杭州在内的二线城市,限购政策的松动甚至退出,似乎是可以期待的。

  基于以上分析,展望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

  1、不排除中央政府以超常规的政策稳定经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是重中之重,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例如,房贷利率的优惠,甚至包括可惠及存量房贷的LPR的继续下降等,包括二手房转按揭按新的利率标准,以刺激购房消费。

  财政税收方面,二手房交易税收(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可能进一步优惠和减免。

  2、包括杭州在内的二线城市,限购政策的松动,可以预期。

  3、官方大力救市,甚至松动限购政策的背景下,可能会迎来一波包括新获得购房资格的部分群体的报复性置业。优质一二线城市市场成交出现小幅复苏的概率较大。

  4、杭州限购政策如松动,特别是如对外地人无户籍、无社保可购1套,会虹吸浙江省内的部分置业者。

  同样,如果杭州市场能趋于稳定,稳定的效应将向省内其他城市传导

  5、市场复苏的程度,复苏是否可持续,都不取决于,至少不仅仅取决于房地产市场,而更大程度取决于人们的信心和预期

  人们的信心和预期,又取决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复苏程度,就业和收入预期的稳定。

  6、较多的板块,由于商品房限价标准的上升,二手房价格的回落,套利空间已经逐步缩小甚至消失,但少数板块,仍有较大的套利空间,这些板块和项目仍将有较高的市场热度,如江河汇、奥体等,这一现象的实质,还是投资和投机

  7、市场两头热,中间冷的特征仍将持续。

  所谓两头热,是高端和终极改善热,刚需热,而中产阶层改善冷,甚至极冷。

  大面积高总价的住宅和以大平层的市场现象,是高端和终极改善热的重要表现。

  这类人群受经济和收入影响较小,有很多是中小企业业主,从实体经济中撤出,以高端改善和资产保值为主要目的。

  刚需热,从商品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均可印证。

  但刚需市场是否可持续,主要依赖于人口导入的支撑。

  二手房市场是观察改善型需求的重要窗口。

  二手房市场显著复苏,通常就是改善型需求入市的标志,反之亦然,改善型复苏通常就是二手房复苏的标志。

  8、房企分化,市场向央企国企和少数优质民企集中的趋势仍将持续。

  这一轮市场危机,大多数民营房企受到重创,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新的一年中,仍将在自救求生存中挣扎

  9、救烂尾项目,救危机房企的行动会继续。

  央行和各商业银行及各地方政府救房企的力度会继续加大。

  如果最终市场形势,市场销售没有根本改变,危机房企不能恢复自身造血功能,结果仍不能乐观。

  10、2023年,各区都会卯足力量,推出更多优质土地。

  指导/主笔: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 院长  丁建刚

  主笔: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蒋惠贤、马梦婷

  支持: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  罗兰、冯慧霞、魏盼、何肖霞、章嵘嵘、李成、丰方旭、郑青青、俞东辉、岑天宇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

研究团队
Team
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长、住在杭州网首席评论员
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副院长
高级研究员
高级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最新报告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