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门外:千秋功业捍海塘
住在杭州网10月10日讯(记者 魏盼)在杭州上城,钱塘江畔,有一个名字刻着千年密码:始版桥。
今天,地图上只有“始版桥社区”,不见桥的踪影。它不像西湖边的断桥、长桥,拥有脍炙人口的传说。它沉默地隐匿于望江新城的摩天楼宇之下,如同一枚深埋的时空胶囊,等待着被开启。
它早已消失在时光里,只留下一个地名,却诉说着一段从南宋延续至今的悠长故事。这座桥究竟从何而来?它又承载了怎样的秘密?
这是一次对“始版桥”的深度挖掘。潮新闻联合始版桥文化挖掘团队推出《始版桥纪:一片土地与一座城的千年对话》系列,试图拨开时光的泥沙,打捞起从南宋皇城、漕运关口、工业基地到未来新城的层层记忆,还原一片土地与一座城的史诗。
今天发布第二章第一篇:望江门外:千秋功业捍海塘
深入考察杭州的地质演变与成陆历程,不难发现,杭州城的形成与江海泥沙的冲积作用紧密相连。从秦汉至隋唐时期,城东、城北逐渐形成大片平坦之地,杭州也由此从一座隐匿于山间的小县,蜕变为一座人口聚集的繁华都市。
隋开皇九年,朝廷废钱塘郡而置杭州,杭州之名自此载入史册。然而,在唐末之前,杭州的城垣范围始终难以确定。彼时,百姓饱受潮患之苦,无法安居乐业,城市的兴建进程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就在杭州发展陷入困境之时,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彻底改写了这座城市的命运——武肃王钱镠。后梁开平四年(910 年),面对“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的汹涌潮水侵袭与破坏,时任吴越王的钱镠呈上《筑塘疏》,直言“海飓大作,怒涛掀簸,堤岸冲啮殆尽。自秦望山东南十八堡,数千万亩田地,悉成江面,民不堪苦”。随后,他迅速调集 二十万军民,在候潮门、通江门(通江门在今候潮门与望江门之间)外,大规模修筑捍海塘,史称“钱王捍海塘”。
近年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吴越国钱氏捍海塘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地点位于上城区江城路以东、上仓桥路以北的原江城工人文化宫地块和平安里小学地块,简称平安里段捍海塘遗址。
钱江之潮,气势磅礴,威力惊人,寻常的版筑土塘在汹涌的潮水面前,很快便被冲刷成稀泥。钱镠大胆创新,改进筑塘技术,开创了竹笼石塘这一全新结构。他以竹笼盛装巨石,再用木桩固定,通过分杀水势,促使泥沙沉淀,使海塘得以长久稳固。这一创举,堪称我国水利史上的重大突破。
构筑海塘需要大量坚固的木材,而当时木材数量短缺。据清人倪璠《神州古史考·钱塘注》考证,这批关键木材由日本国进献,其粗壮程度令人惊叹,需数人合抱方可围住。正是这些坚固木材制成的木桩,才有效抵御了海潮的侵蚀。这些从日本运来的木材,最初便堆放在后来的椤木营,也就是如今紫阳街道的落马营。
然而,由于后期维护不足,海塘的木桩逐渐被潮水侵蚀冲刷,有的甚至被连根冲走。部分百姓偷偷将这些木材运走,砍断后制成器皿,发现木材纹理奇特精致,这才知晓其特殊之处。
钱氏捍海塘的建成,彻底化解了长久以来海潮对杭州城百姓的威胁。自此,杭州从几个分散的聚居群落,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在海塘的守护之下,居民们终于不再担忧浪潮的吞噬,得以安心兴建家园。此后,杭州“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繁荣景象自此开启。我们所熟知的“东南第一名州”杭州,也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编者后记:因史料繁复,该系列文或有疏漏讹误,敬请读者海涵。亦盼方家不吝指正、惠赐新证,共寻始版桥千年文脉余韵。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住在杭州网",并保留"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