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杭州网记者 邵捷
公元2006年1月18日下午,冬雨,阴冷。
杭州黄龙饭店水晶宫却欢声一片,浙江房产界的龙头企业——绿城,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新闻招待会,会上,绿城老板与摩根大通(亚太)证券有限公司和STARK INVESTMENT组成的国际财团负责人碰杯庆祝,通过向后者配售可转换债券和出让股份相结合的方式,绿城在开蔓群岛注册的“绿城控股”募集到了1.5亿美金的资本,该笔交易已经于1月10日完成,1.5亿美金,相当于12亿人民币的现金目前已经进入绿城控股的帐户。 (绿城给本网发来的关于此次交易的公开资料>>>)
尽管交易双方当着媒体的面,都说了对方一些赞美之词;尽管双方称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迄今为止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私募融资,可是,人们猜测,多年以后,当绿城老板宋卫平回想起今天为1.5亿美金的融资而在公众面前与国际大行联手造势的情景,内心的感觉可能充满冲破融资困局后的快感,同时夹杂着企业控制权部分出让后的失落。
可是,此时此际,对于不断被资金链将绷断传闻困扰的绿城来说,与外资联姻已经是其突破困境的唯一机会了。
宋卫平想破局已经很久了
按照绿城公司给住在杭州网发来的专门资料称,作为浙江龙头开发商的绿城,早已走出浙江,所开发项目遍及上海、北京、长沙、合肥等地。绿城对外公开的资料称,目前,在建开发面积达到约356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土地储备,在一个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要求国内银行对开发商限制、收紧贷款的行业金融政策环境下,绿城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从去年以来,人们不断听到绿城在内部向职工高息融资;与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开发项目以化解资金紧张等新闻。
近几个月,更多的消息说,求钱若渴的绿城转身向外,向国际财团融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出身草根的绿城甚至已经变身为外资企业了。
所有的传闻都指向一个词:缺钱。
|
1.5亿美金进帐之后,宋卫平选择进攻还是防守呢? |
作为这些传闻的中心人物的宋卫平,开始选择1月18日,“要要发”谐音,这个日子高调亮相,目的就是为了破去“地多钱少”这个困扰全中国开发商共同的困局。
宋实施的突破路径是:通过可转换债券和股权转让与国际大财团联姻。合作伙伴摩根大通(亚太)证券有限公司是摩根大通,这个管理着11000亿美金的跨国金融机构的子公司,另一合作伙伴STARK INVESTMENT。一个有着多行业投资经验的国际基金。
宋在会上的高调亮相,是想脱去多月来困于资金的郁闷,他不仅仅是想给所有绿城的合作伙伴吃个定心丸,尤其是银行,更是想在公众面前提升自己的信用。这使人想起了10个月前的类似案例,去年3月,杭州另一房产龙头南都,卖掉不少丰收在望的项目甚至出让股权,来回笼资金,此举在向人们暗示,南都不但在短期内有17亿的资金回收,身边还站着一个更为强大的万科。
与国际财团联姻,其实对于大多数出身草根的浙江老板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几年前,某著名国际私募资金特别看好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可是,其执行董事连续几年与一些著名的浙江老板接触未果,原因是浙江的民营老板要么不缺钱,要么缺钱却不想要老外的钱,因为要出让股份给老外,出让前,要让四大会计来审计,把公司几年的财务记录翻个遍,入股以后还不断地将经营的情况向老外通报。
一个已经拥有巨额资产的老板,突然,要在卧榻之侧,再睡一个外国老板,那种心情如何呢?只要企业经营不着急,一般的老板都不会走这一步,可是,前几年春风得意的宋卫平,却走了这一步。
对此,宋卫平采取了无奈而有信心的态度:“国际资本的要求会更多,这增加我们很多的无形压力,我们要经得起他们的考验,你们别看这些老外话说的很好听,其实他们很挑剔,要求很苛刻,但我们有信心。”
来源:
住在杭州网
作者:
邵捷
编辑:
何德军